機器人的發展過程 20世紀20年代,“機器人”作為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。1990年,杰克作家卡雷爾查佩克編寫一部幻想劇《羅沙姆的萬能機器人》,居中的機器人取名為Robot,英文Robot由此而來,我國翻譯為機器人。

1953年,為了滿足生產先進飛機的需要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將服侍技術和數字計算機結合起來,成功研制數控銑床。
1954年,美國的George C Devol 將連桿機構和數控機床的服侍軸連接在一起,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可編程機器人,并獲得專利。

1970年,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的普及,并且到了1980年,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真正的普及。之后隨著自動控制理論、電子計算機和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,人工智能開始于機器人技術結合,機器人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。

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展,已經對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、太空和海洋探索,國防以及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。對機器人的需求和機器人工業的迅速發展,使機器人技術形成了一門綜合型性學科--機器人學。

近年來,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,已經從它的幼年時代轉入了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,許多國家已經先后成立了機器人協會或學會,以機器人學科為中心的國際學術會議,如國際工業機器人會 議(ISIP)、國際工業機器人技術會議(CIRT)、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協會(IASTED)主辦的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學術討論會以及國際電工電子學會(IEEE)主辦的國際機器人學與自動化會議(ICR&A)等,每年或隔年舉行一次,同時也出現了許多關于機器人研究的國際雜志。

在我國,1985年已經先后在幾個學會內設立了機器人專業委員會,我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機器人學會也于1993年成立,并成功舉辦了4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。1987年起,由中國電子學會、中國自動化學會、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9家單位聯合舉辦的全國機器人學術討論會每兩年舉辦一次,各種刊物也相繼出版發行。在我國,機器人學已經形成一定規模。
隨著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,智能清潔機器人這類智能家電開始在更多家庭當中普及,其實世界上第一臺智能清潔機器人并不是智能型的,需要人手操作,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智能清潔機器人的發展史,第一臺智能清潔機器人到底長什么樣呢?
智能清潔機器人的祖先
1898年,美國的約翰·瑟曼圣易路斯,提交了一份關于地毯吸塵器的專利(US No.634042),這個就是智能清潔機器人的“祖先”,智能清潔機器人的原型有兩點你可能想不到:第一,這種吸塵器的原理是使用壓縮空氣將灰塵吹入容器,所以確切的說這是一臺吹塵器;第二,他不對外銷售,而是提供4美元/次的上門清潔服務。它的缺點是,用它來清潔時,被風吹起的灰塵又重新落到了椅子上,根本達不到徹底清除灰塵的目的。
直到1901年英格蘭人布斯對吸塵器進行了改良,改良后的吸塵器其主要部件是真空泵、集塵袋、軟管及各種形狀不同的管嘴,它有一個電動抽風機,通電后高速運轉,使吸塵器內部形成瞬間真空,內部的氣壓大大低于外界的氣壓,在這個氣壓差的作用下,塵埃和臟物隨著氣流進入吸塵器桶體內,再經過集塵袋的過濾,塵垢留在集塵袋,凈化后的空氣則經過電動機重新逸入室內,起到冷卻電機、凈化空氣的作用。
第一臺智能清潔機器人
世界上第一臺智能清潔機器人是1996年由瑞典家電巨頭伊萊克斯制造的,叫做“三葉蟲”的智能清潔機器人,這一臺機器頗具現在智能掃地機的元素,只是沒有這么“聰明”。外觀設計上,它的高度有13厘米,可以鉆到桌子和床底下清理;在導航上,三葉蟲”智能清潔機器人通過超聲波探測躲避障礙,同時幫助它構建房間地圖;避障上,第一代“三葉蟲”智能清潔機器人不能很好規避,第二代加入了紅外傳感器,但是沒有下視探頭,所以只能在水平方向上規避,需要通過在有樓梯盡頭和房門出貼上磁條作為虛擬墻防止跌落;此外,三葉蟲”智能清潔機器人每次充電后可以運行60分鐘,分三個擋位運作:正常、快速和點清理,吸塵器充滿垃圾時還會發出燈光警告。三葉蟲”智能清潔機器人在2001年實現量產,由于當時掃地機是非常稀罕的東西,所以三葉蟲”智能清潔機器人價格非常昂貴。

